1958年5月1日,历时5年之久、斥资3亿余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,终于在广场高高地矗立了起来。
纪念碑仅正面的碑心就长达14.7米、宽2.9米、厚1米,重达60.23吨。
那么石碑在从青岛运往北京的途中究竟发生了什么,让这块巨石足足缩小了5倍?
1949年9月30日,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员会议在北京举行,会议通过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。
紧接着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向全国各建筑单位、院校、个人,以及海外华侨同胞征集纪念碑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案。
1952年5月10日,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,由北京市委书记彭真担任委员会主任,著名建筑家梁思成担任副主任。
在二人的带领下,委员会开始了对240种设计方案的初步筛选,第一轮过后只剩下8种设计方案。
在第二轮选择中,委员会为了尽可能体现周恩来总理关于纪念碑目的是“纪念死者,鼓舞生者”的指示,最终选择了相对庄重、肃穆、伟岸的碑形设计方案。
确立好大方向后,委员会开始了对具体设计图纸的讨论。碑顶造型是建成宝顶歇山式,还是建造革命英雄的群雕?
碑身要不要做成空心,中间装上电梯,顶部开窗?下层的台阶部分要不要做成检阅台?
毛主席、周恩来等人格外的重视纪念碑问题,甚至亲自参与了纪念碑的计划讨论。
前后经过几个月的商定,才将各项分歧问题确定下来,纪念碑的构造框架基本确立。
为此委员会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,对历来用于石碑制作的石材进行了分析对比。
经过比对,发现还是传统花岗岩石料可以最大限度满足规定的要求,只不过纪念碑的碑心至少需要一块15x3x1.5米的巨石。
为了寻找碑心材料,工作小组在三个月的时间内,几乎跑遍了中国大江南北的花岗岩产地,最终在青岛浮山找到了目标。
1953年4月,工作组来到了山东青岛,直奔浮山而去,这里是国内著名的花岗岩石料产地。
本地出产的石料在体积密度、吸水率、干燥压缩程度、弯曲程度都达到了最高标准,是雕刻石碑的不二材料之选。
只见这名考察人员兴奋地跺着脚下平坦的山地说:“我们脚下这一片位置会不会就是一块大花岗岩?”
“浮山山路崎岖,大金顶更是陡峭险峻,我们一路走来何时遇到过如此大面积的平坦区域,这块区域又没有人工开凿的痕迹,除了底下是一块平整的花岗石之外,还有什么原因能够解释这个现象?”
很快考察组便将勘探结果进行了汇总分析,结果发现地下真的存在一块镶嵌于山体中的巨型花岗岩。
虽然还不能测算出其具体大小,可根据考察人员的初步预估,巨石用于碑心应该绰绰有余。
然而当众人冷静下来之后,却发现了另外两个非常严峻的问题,那就是如何将巨石开采出来,开采出来后又怎样将它运往北京?
石料确定下来,考察小组的任务圆满完成,接下来的困难便落到了开采队和运输队的头上。
开采队伍根据工作经验,制定出了劈裂分离、凿岩爆破、火焰切割等开采计划,可不管哪一种都存在瑕疵。
劈裂分隔对石材所处位置要求比较高,爆破容易损坏石材,火焰分隔工作量太大,开采工作一度陷入停滞。
浮山采石场在当地声名远播了几十年,山脚下的清石峪便是采石场主力开采人员的居住地。
这里很多村民祖祖辈辈都是靠采石为生,没有人比他们更熟悉浮山上的花岗岩,村子里资格最老、技术最好的采石匠名为李开山。
李开山有着祖传几辈开山破石的手艺,再加上他本人爱钻研、善动脑,几十年的采石生涯中没有遇到过他采不了的石头,人送外号“石神”。
李开山受到开采队邀请,上山了解情况,即使是身经百战的他,在面临如此棘手的开采任务时,也有些拿不准。
但一听说这是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,石神立刻就来了劲头,拍着胸脯向众人保证,一定将石头完好无损地采出。
他计划先用火药对包围在花岗岩周围的山体进行爆破分离,再手动将花岗岩从山体中全部分离,最后借助机械设施将石材吊出。
说起来简单,可这中间涉及到太多难以控制的因素。爆破点的位置、炸药威力控制、起重机的着力点,这些都是李开山要慎重考虑的问题。
所幸经过三个月的努力,巨石在李开山精密的计划和老练的经验面前,终于被缓缓吊起,采石大功告成。
经过测量,巨石长达15.3米,宽3.55米,厚2.1米,重达300吨,这种体积和重量的巨石,举世罕见。
不过足足300吨重的石材,从青岛运到北京时,却只剩下60余吨,足足缩水了5倍,这又是什么问题造成的呢?起因还要从运送石材说起。
在当时国内没有大型机械运输设备的情况下,运送一块300吨的巨石,难度可想而知。
再者巨石的位置更是位于300余米高的浮山山顶,这无疑进一步加大了运送难度。
技术人员在大金顶对巨石的边角和表皮做了打磨,这道工序过后巨石重量来到了280吨重。
但是运送巨石下山的困难任旧存在。经过商议,运输队决定采用铺设滑轨的传统方法,将石头一点一点滚下山。
8月,运输工作真正开始启动,为保证万无一失,运输队决定将圆木轨道改成无缝钢管坯子。
巨石架在一排重大9吨的铁排子上,下面做上木床,四个角用千斤顶支撑,最下面铺上垫木和滚木,系上牵引钢索。
一切准备就绪,三台大马力推土机在前方发动起来,在巨大的马力之下,巨石缓缓向前移动。
由于山路狭窄,庞大的石材加上前后长达几十米的运送设置,导致石头无法通过山口。
在尝试了各种角度之后,运输队遗憾地宣布:按照石材现有的体积,绝对没有很好的方法运下山。
无奈之下,运输队伍只能跟纪念碑委员会沟通,希望得到碑心所需具体尺寸,从而在山上完成初步加工。
经过协商,技术人员这一次将巨石的厚度直接砍半,重量只剩下102吨,巨石来了一次大瘦身。
到了这里石材的下山任务基本畅通无阻,接下来便是从青岛运往北京的这段路程。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完成巨石运输任务,纪念碑委员会联系了青岛市政府,将此项任务交由其负责。
当地政府接到任务后,从山东省省运公司、青岛搬运公司、台东区公安分局、浮山料石总厂、铁道部四方机车等单位,抽调大批骨干员工,组成石料搬运委员会,全力保护石材完好无损的运到北京。
8月19日,巨石正式从山脚出发,途径四个村庄、一处山岭、数十处桥梁,以及市中心街道,30天的时间行走了15公里。
运输过程中,修路拆房队负责在前方开道,警察在道路两边站岗,当地民兵沿路负责守卫。
9月27日,巨石被运送到青岛市孟庄路石油公司专用铁路线,标志着巨石运输工作又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,而下一阶段的运输则是交给了铁轨与列车。
当时国内列车车厢最大承重量也只有100吨,而石料现在的重量刚好超过了这个限度。
虽然这一个数字不大,但运输队面临的是将一个重达百吨的石头,运送到600多公里之外的任务。
一旦因为这一点点的超重导致中途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,那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前面几个月所做的努力全部白费。
这次加工,石头中间厚度被削减到了87厘米,两段厚度改为79厘米,重量减少了8吨,这个重量足以让石料顺利登车。
9月28日,石料被装上开往北京的列车,以直线公里每小时,弯道和进站行驶1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向北京驶去。
石料成功装车的那一刻,无数青岛市民留下了感动的泪水,这块碑心石承载的是先烈的英魂、民族的脊梁,以及青岛人内心的骄傲。
为保证石料完好无损,随行人员每到一站就会对石料进行全方位检查,防止因为颠簸出现损伤。
一路上不管是火车驾驶员还是随行人员,始终小心翼翼、提心吊胆,这才让这来之不易的石料顺利抵京。
来自青岛的运输队采用老方法,在路面上铺设钢管滚动运输,三天时间将石料运到了北京的纪念碑施工地。
经过雕刻家的打磨、雕刻,原本94吨重的花岗岩石料,最后以60吨的重量在广场落地成为纪念碑碑心石。
前后历经一年多时间,投入人力7000余人,这块承载了无数华夏儿女英魂的碑心石,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。
纪念碑在雕刻建造过程中,毛主席亲自为碑心石题写了“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”八个大字,周恩来总理则是在碑心石后方题写了150字的碑文。
碑心石雕刻完成后,建筑师采用钢筋混泥土浇筑法,将碑座、碑身、碑心牢牢的浇筑在一起,一副浑然天成的样貌。
1958年5月1日,人民英雄纪念碑在揭幕,看着巍峨耸立、庄重肃穆的纪念碑,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追思之情油然而生。
据悉,当碑心石被送到之后,负责起重的12位运输工人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接见。
再次将目光投向这座当时废了九牛二虎之力,从青岛浮山开采出来的碑心石,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负责此工程前辈们的辛苦。
巨大的花岗岩石料、简陋落后的工具、崎岖陡峭的山路,在当时的条件下完成这样一个艰难的作业,可想而知先辈们经历了怎样的困难。
现如今参与开采搬运的队员们大都不在人世,他们的名字没机会留在自己亲手搬运的碑心石上,但他们同样值得每个后来者铭记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医生说,狂犬病100%死亡!底下有人悄声说,他可以治愈狂犬病,你信么?看完再下定论!
新加坡智库报告:若东盟被迫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,50.5%东盟民众选择中国
色彩丰富,充满情感和活力的油画︱Jennifer McChristian绘画作品
Fofo血C无力回天,WE告别LPL季后赛;09、小楼开撕笑笑意外躺枪